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世界经合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对2014年至2023年之间全球的农业水平进行展望和评估之后,于近期发布报告称:由于新兴国家的需求不断增长,肉类食品的市场将呈爆炸性增长。收入的增加、人口数增长、城市致密化等,这些因素都预示着世界将消耗越来越多的肉类,直到某一天会超负荷。而亚洲和非洲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增长尤甚,预计2050年将比现在增长70%。如同富含蛋白质的昆虫一样,其他类似的肉类替代品或肉类仿制品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许多饭店经营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推出“仿制肉类”菜品会在将来成为一条稳妥的生财之道。一般来说,存在着2种“仿制肉”的制作方向,一种是通过对素食品进行加工而制作出外形与味道均与真肉类相近的“素食肉”,还有一种是通过生物科学技术实现“肉类的3D打印”。
如今,“仿制肉”的市场占到了全球肉类市场的0.6%。据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农业经济学教授杰森·拉斯科(Jayson Lusk)称:“在2003年,人造肉品的销售总额约为3亿美元,而在九年后的2012年,其销售总额已接近10亿美元。”
不仅是餐馆,连主攻数字经济类服务等其他类型的公司巨头也嗅到了“仿制肉”市场的巨大商机。贝宝国际(PayPal,在线账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以及Twitter 的创始人都已经开始对“仿制肉”市场进行投资,这也足以说明“仿制肉”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在未来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贝宝国际已经向“仿制肉”研发与制造公司Modern Meadows投资了35万美元,以启动通过3D打印机来进行人造肉品制造技术的研究。这一迹象说明了,“仿制肉”不仅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的盘中餐,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发达国家投资者的“盘中餐”。
“素食肉”至多需要7种原料
在未来,人们吃到的“肉”可能由好几种原料制成,可能将超出如今人们的认知范畴。豌豆或褐藻将会成为肉类的接班者,两者通过加工后可以为“仿制肉”提供逼真的肉类外观,但其本质却是素食。同时,将大豆荚进行人工研磨、机械压榨等几道工序,最后进行压缩加工,便可从中萃取出研发“仿制肉”所必须的素食蛋白质。
“素食者屠户”(?Boucher végétarien?)餐厅的创始人亚普·科特维格(Jaap Korteweg)称,若要制作出最为复杂“素食牛肉”,则需要使用7种原料。这家以“素食牛肉”为招牌的荷兰餐厅所制出的人造牛肉需要到胡萝卜、豌豆、土豆等材料。
“仿制肉”也不一定能满足世界需求?
法国人民非常乐于接受创新性食物。据法国民调公司TNS-Sofres调查,60%的法国人表示非常乐于尝试“仿制肉”。而隶属于法国农业部的法国农作物和海产品办公室(FranceAgriMer)却指出,发达国家每年对肉类的需求量处于稳定上升水平(如今,公民每年平均消耗69千克的肉类。从2014年至2023年,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肉类消耗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有了这样的增长水平,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肉类消耗水平,可见“仿制肉”生产制造技术必须尽快研发与完善,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需求。
根据FranceAgriMer统计显示,不管是红肉还是白肉,法国人民对肉品的消耗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少的。在2009年,平均每个法国人消耗88千克的肉类,而这一数字比1998年的95千克还少了7千克——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因为一年前的马肉丑闻事件——在欧洲肉类消耗排名中处于第8。而第一名是塞浦路斯(地理上属亚洲岛国,但是欧洲联盟会员国之一),该国每个公民一年平均消耗135千克的肉类。
注:来源中国网